文/沈家姑娘
01
我们常说,母亲首先是个人,其次才是母亲。妻子也首先是个人,其次才是妻子。
在我们父辈的那一代人,很多婚姻的组成都是熟人社会的结晶,可能是没有见过的两个人,第一次印象良好,就这样开始了共同的一生。
三观都没建立,就早早踏入婚姻,成立家庭,抚养孩子。更多的是社会力量在推动,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就度过了大半生。
母亲说遇见父亲的时候,她才是个18岁的半大孩子,经人介绍见到父亲的第一眼,没什么印象,觉得不高不帅,还没有隔壁的木匠小伙子好看。
但那时的母亲,自己还是个孩子,唯一的期望,是听说他读过书,家里吃国粮,以后有可以做火车走出这个村庄的机会。
就是这一点,打动了母亲,她对自己说,如果父亲同意,她就决定嫁给他。中间没有什么浪漫的情愫,不过是一个少女对即将到来的命运低头罢了。
02
小时候,在饭桌上,母亲常常被禁止插嘴,在家里也没有什么地位。父亲和朋友聊天,母亲要食不言,寝不语,父亲就像一个专制社会的皇帝那样,对母亲实行者愚民政策。
每月,父亲会定时发放俸禄,而母亲则会跪在脚下接受这恩赐。有时候,父亲龙颜大怒,俸禄发不出来,母亲便会低眉顺眼地求着父亲发俸,以免财政赤字。
父亲的一日三餐都是母亲照料的,除了包揽所有的家务,并照顾几个孩子外,母亲还要包办父亲所有的日常琐事。以至于这么多年过去,母亲也开始走出家庭主妇的角色,自强自立的赚钱。但是在任何外出的时候,父亲依然是两手空空,而母亲则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箱,赶在后面追上来。
我时常想,母亲不委屈吗?世界上怎么会有母亲这样不计较的人。我不懂这究竟是源于相守间的不计较,还是因为母亲生性就是一个这样没什么心眼的人。
小时候,父亲的饭是母亲端到他手上的,洗澡水倒好,内衣裤叠好递进去,每件衣服在哪里,颜色,厚度,款式。母亲的脑海中都有一个精密的计算仪器,不是因为母亲聪明,只是唯手熟尔。
家中的任何一样东西,父亲任何时候想起来,母亲都能在家中的某个角落找到。父亲不用担心任何东西的摆设,因为他只需要叫母亲一声就可以了。
在家中,母亲没有任何辩解的机会,没有任何展现自身价值的机会,家务,琐事,这些都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事情,依照今天女权主义的计算,所产生的价值不会输给任何一个全职工作的白领。母亲一做,就是几十年。
03
女性在分娩时的痛苦比面积创伤的级别更高,在选择剖腹还是顺产上的无力而选择殒命的榆林女性,这些悲剧都让我们意识到,女性的独立自主权利正在被漠视。
从生孩子开始,女性在婚姻中就没有自主独立的权利。
要不要生,怎么生,生几个,生男生女,剖腹还是顺产,这些问题,明明妻子才是这份关系理所应当的当事人。在某些农村和落后的城市,这些权利依然得不到捍卫。
在潮汕地区长大的女孩,从小被教育起要承担着沉重的家务活。出嫁前是父亲家的财产,出嫁后是夫家的财产。
坐月子的时候,母亲一边担心着自己不要得抑郁症,一边给孩子洗衣。自己都还是个需要照顾的人,却开始为了孩子的健康,为了孩子能被母乳喂养,开始做孩子的保姆,忘记自己也是个需要人照顾的病人。
回到老家,常见的情形是这样的:母亲抱着哭闹的幼儿,父亲则在一旁无动于衷,好像孩子不是自己的一样。
04
中国式婚姻中的母亲,永远是那个隐形人。欲望都市中,夏洛特看着大女儿将红色油漆抹在自己雪白的裤子上,小女儿在儿童座椅里啼哭不止时,看着屋子里的一片狼藉,她左右握着话筒,右手准备着食物,突然之间就奔溃。
母亲的绝望也是不露声色的,她将自己锁在壁橱里,深吸一口气,强忍住眼泪,却被家里的保姆窥见了最狼狈的一面。
吃剩下的牛奶,剩饭,都是母亲解决的。过生日时切蛋糕,母亲是最后拿到蛋糕的那一个,买冰激凌的时候永远只有三个,爸爸,我,我弟,母亲只是吃我们剩下的,就觉得很满足。生日的日期,母亲的最难记。过新年,买新衣服的时候,母亲永远是最后那个挑选衣服的人。
小学的时候,母亲说,等你们考上大学,我就轻松了。可考上大学的我们,学费和生活费更多了,母亲更辛苦了。
大学毕业工作了,母亲说,等你们工作稳定,就可以带我去北京。那时候我就轻松了。可大学毕业几年,又面临着买房的压力,母亲依然不能停下。
印象里,母亲一辈子都首先是一个好母亲,好妻子,其次才是她自己。我一点也不开心,我希望她自私一点,对自己好一点,想要的东西,马上就能得到。
保姆式婚姻中的母亲,从来没有和我们说过她的梦想。她从来没有梦想过在这个社会中出人头地,她从来没梦想过环游世界,因为她的梦想就是我们,可是真的是吗?
保姆式的婚姻,比丧偶式婚姻更可怕。因为她让人心甘情愿地失去自己,在这个男权社会里,被忽视,被掩埋,不曾做过自己,也不曾成为别人。
-END-